- 相關(guān)推薦
唐詩《春曉》原文及翻譯賞析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原文及翻譯賞析,希望能幫到大家!
《春曉》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詞句注釋
⑴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坡劊郝犚姟L澍B:鳥啼,鳥的啼叫聲。
、恰耙箒怼本洌阂蛔鳌坝蛞癸L”。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無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1] [2-3]
白話譯文
春天睡醒不覺天已大亮,到處是鳥兒清脆的叫聲。
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賞析:
詩歌從春鳥的啼鳴、春風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謝落等聲音,讓讀者通過聽覺,然后運用想象的思維方法,轉(zhuǎn)換到視覺,在眼前展開一夜風雨后的春天景色,構(gòu)思非常獨到。詩歌語言自然樸素,通俗易懂,卻又耐人尋味:不知不覺的又來到了一個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覺的又開始了一次花開花落。思想著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會油然而起,或淡或濃地縈回心頭。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shù)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shù)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shù)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洞簳浴芳扔杏泼赖捻嵵,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xiàn)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xiàn)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fā)展的最富于生發(fā)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并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寫景,他又只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cè)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不去寫。他只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之聲: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雨。鳥聲婉轉(zhuǎn),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眾卉新姿。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室內(nèi)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逗露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跳躍的,生機勃勃的。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宋人葉紹翁《游園不值》詩中的“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其實,在寫法上是與《春曉》有共同之處的。葉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墻內(nèi)、讓人想象墻內(nèi);孟詩則是通過聽覺形象,由陣陣春聲把人引出屋外、讓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幾筆,就寫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兩詩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擋不住的,你看,它不是沖破了圍墻屋壁,展現(xiàn)在你的眼前、縈回在你的耳際了嗎?
施補華曰:“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峴傭說詩》)這首小詩僅僅四行二十個字,寫來卻曲屈通幽,回環(huán)波折。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zhuǎn)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象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拔恼卤咎斐桑钍峙嫉弥,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詩句原文與逐句解析
1. 原文(七言絕句,押 “ao” 韻)
春曉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2. 逐句解析(字詞 + 句意 + 畫面感)
“春眠不覺曉”
字詞:“春眠” 指春日的睡眠,“不覺” 即 “沒有察覺”,“曉” 指天亮(黎明時分)。
句意:春日里睡得格外香甜,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畫面感:詩人在溫暖舒適的春日清晨醒來,因睡眠質(zhì)量極佳,竟未察覺黎明的到來,暗含春日氣候宜人、讓人慵懶放松的特點,為全詩奠定 “閑適恬淡” 的基調(diào)。
“處處聞啼鳥”
字詞:“處處” 指 “到處、各個地方”,“聞” 即 “聽見”,“啼鳥” 指鳥鳴(如黃鶯、燕子等春日常見鳥類的叫聲)。
句意:醒來后,到處都能聽到鳥兒清脆的鳴叫。
畫面感:詩人醒來后,聽覺被窗外的鳥鳴填滿 —— 可能是枝頭黃鶯的婉轉(zhuǎn)啼唱,也可能是屋檐下燕子的呢喃,“處處” 二字展現(xiàn)了春日生機盎然的景象,從 “聽覺” 角度強化了春日的活力。
“夜來風雨聲”
字詞:“夜來” 指 “昨夜”,“風雨聲” 即刮風、下雨的聲音。
句意:回想起昨夜,似乎聽到了刮風下雨的聲音。
轉(zhuǎn)折與聯(lián)想:前兩句寫 “清晨的美好”,此句突然轉(zhuǎn)入 “昨夜的風雨”,形成時空上的轉(zhuǎn)折 —— 詩人從眼前的 “樂景”(鳥鳴),自然聯(lián)想到昨夜的 “風雨”,為下句的感慨埋下伏筆,讓詩歌情感更有層次。
“花落知多少”
字詞:“花落” 指花朵凋落,“知多少” 即 “不知道有多少(花被吹落)”,是疑問語氣(表推測與惋惜)。
句意:不知道經(jīng)過昨夜的風雨,有多少花朵被吹落了啊。
情感與留白:此句并非真正的 “疑問”,而是詩人對落花的惋惜 —— 春日花朵本是美好之物,卻因風雨凋零,暗含 “美好事物易逝” 的淡淡感慨,但這種感慨并不沉重,反而因 “知多少” 的含蓄表達,顯得溫柔而有余味,留給讀者想象空間(如庭院中落花遍地的景象)。
主題思想:三層核心情感與內(nèi)涵
對春日自然之美的贊美
詩中通過 “春眠”“啼鳥” 等意象,展現(xiàn)了春日清晨的舒適與生機 —— 溫暖的睡眠、清脆的鳥鳴,都是春日獨有的美好,體現(xiàn)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敏銳感知與由衷喜愛。
對 “美好易逝” 的淡淡惋惜
從 “夜來風雨聲” 到 “花落知多少”,詩人由風雨聯(lián)想到落花,暗含對 “美好事物(春花)因自然力量(風雨)而凋零” 的惋惜。這種惋惜不濃烈、不悲傷,而是像春日薄霧般輕柔,體現(xiàn)了盛唐文人 “順應自然、隨遇而安” 的豁達心境。
對閑適生活的滿足與享受
全詩圍繞 “詩人的日常起居” 展開(睡覺、醒來、聽鳥鳴、憶風雨),沒有宏大的敘事,只有平凡的生活片段,卻處處透著 “無拘無束、悠然自得” 的閑適 —— 這正是孟浩然隱居生活的真實寫照,也表達了他對 “遠離紛爭、親近自然” 生活的滿足。
藝術(shù)特色:簡潔中見精妙
“感官聯(lián)動” 的描寫手法
詩歌調(diào)動 “觸覺”“聽覺”“聯(lián)想” 三種感官:“春眠不覺曉” 暗含觸覺(春日溫暖舒適),“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 是聽覺,“花落知多少” 是基于聽覺的聯(lián)想(由風雨聯(lián)想到落花),多感官結(jié)合讓春日景象更立體,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以小見大” 的意境營造
詩中寫的是 “詩人個人的清晨生活”,卻折射出 “整個春日的特點”—— 從個人的 “春眠”,到 “處處” 的鳥鳴,再到 “夜來” 的風雨,以 “小場景”(個人起居)展現(xiàn) “大意境”(春日的生機與變化),簡潔卻意蘊豐富。
“押韻自然” 的語言節(jié)奏
全詩押 “ao” 韻(曉、鳥、少),“曉(xiǎo)”“鳥(niǎo)”“少(shǎo)” 韻母相同,讀來朗朗上口、節(jié)奏明快,符合七言絕句 “短小精悍、便于吟誦” 的特點,也是其流傳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留白有余” 的情感表達
結(jié)尾 “花落知多少” 以疑問收尾,沒有明確回答 “落花數(shù)量”,而是留給讀者想象 —— 有人會想到 “庭院落花遍地” 的凄美,有人會想到 “風雨過后仍有殘花綻放” 的希望,這種 “不把話說滿” 的留白,讓詩歌情感更含蓄、更耐品。
文化影響與學習意義
流傳與普及
《春曉》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唐詩,不僅被收錄于中小學語文教材,還常被改編為兒歌、古詩朗誦作品,成為兒童接觸唐詩的 “入門之作”—— 其語言簡單、意境易懂,卻能讓讀者感受到唐詩的 “質(zhì)樸之美”,是傳統(tǒng)文化普及的重要載體。
對后世詩歌的影響
孟浩然這種 “以日常小事寫自然、以平淡語言表情感” 的風格,影響了后世諸多詩人,如宋代的陸游、范成大等,他們的田園詩中也常出現(xiàn) “關(guān)注日常、貼近自然” 的寫法,可見《春曉》在 “山水田園詩發(fā)展” 中的標桿作用。
學習意義(對中小學生)
積累基礎(chǔ)文言詞匯:如 “曉”“聞”“知” 等,理解其在古詩中的含義(與現(xiàn)代義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培養(yǎng) “觀察生活” 的能力:詩中場景皆為日常所見,可引導學生關(guān)注身邊的自然變化(如春日的花、鳥、風雨),學會從平凡中發(fā)現(xiàn)美;
體會 “含蓄情感” 的表達:通過 “花落知多少”,理解古詩 “不直白抒情,而借景抒情” 的特點,提升文學審美能力。
常見考點與易錯點(中小學適用)
常見考點
作者與流派: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與王維并稱 “王孟”;
詩句默寫:尤其注意 “曉”“啼”“落” 等字的寫法(如 “曉” 不要寫成 “小”,“啼” 不要少寫 “口” 字旁);
情感理解:概括詩歌表達的 “對春日的喜愛” 與 “對落花的惋惜”;
韻腳判斷:找出押韻的字(曉、鳥、少),明確七言絕句的押韻特點。
易錯點
誤解 “春眠不覺曉” 的 “不覺”:不是 “不想起床”,而是 “因睡得香,沒察覺天亮”,體現(xiàn)春日睡眠的舒適;
誤讀 “花落知多少” 的情感:不是 “悲傷”,而是 “淡淡惋惜”,需結(jié)合孟浩然的隱居心境理解,避免過度解讀;
混淆 “山水田園詩” 與 “邊塞詩”:《春曉》是山水田園詩(寫自然與閑適),而非邊塞詩(寫戰(zhàn)爭與邊疆),需區(qū)分兩大詩派的特點。
【唐詩《春曉》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愛蓮說原文及翻譯賞析08-06
哀郢原文翻譯賞析12-17
春望原文及翻譯賞析08-20
將進酒原文翻譯及賞析08-27
活板原文及翻譯賞析10-16
袁枚《所見》原文翻譯賞析07-15
山市原文及翻譯賞析08-13
逍遙游原文及翻譯賞析05-21
李白將進酒原文翻譯及賞析06-01